Tilbagemelding
Bidrage med feedback在新竹吃客家菜,味美價廉的全家福向來是我的首選。花生糖粉,醇香微苦,刈包香菜,臺南風味,搭配豇豆,酸韌解膩;九層塔蛋,挑剔得當,葉柔梗細,滋韻醇雅;麻油枸杞,濃香甘爽,山藥鮮脆,松阪彈牙。最後上了道甜點「牛汶水」,同席問到為甚麼叫「汶水」,牽扯出一個大齋問。 《尚書》的〈禹貢〉提到「汶」,從古至今就是條「海岱為青州」的山東水名,因此我回答就是條水名沒別的意思。然而,稍加細思,「汶」字居於兩個名詞,也就是主詞跟受詞中間,顯然只能當動詞解釋。 由於不懂客家話,當下只能從閩南語的發音去推敲:是否跟「沾醬油」的閩南發音「搵豆油」的「搵」同音,指麻糬蘸沾在黑糖薑湯,像水牛泡在泥水裡玩耍的樣子。但同席又指出這道是客家點心,應該跟臺語無關。 考量到兩者同為上古河洛語僅存的後裔,回去翻查洪興祖的《楚辭補注》,當中據聞是屈原作品的〈漁父〉有一句:「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」王逸注「汶汶」為「蒙垢塵也」, 補注則云「汶,濛,沾辱也」。 根據上述注釋,表明楚方言中的「汶」字是動名結構:首先、既有「沾辱」,即「沾/搵[ùn]」的意思;其次,有「垢塵」,即汙濁的意思。爾後,再依附名詞的內涵衍伸成為形容詞「汶汶」。客家話將「汶[vun55]水」指稱為「濁水」,應該也是源於同樣情況。 例如有句客家俗諺叫「慢牛食汶水」,指動作慢的牛只能喝到混濁的水(藉以比喻行動要快,否則只能得到較差的東西)。又如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的一個地段,因「每遇大雨或洪水,溪水即長久混濁不清」,當地客家居民即將該地段取名為「汶水」。 至於「牛汶水」這項客家傳統點心,源於夏天水牛泡在河裡避暑時,只露出頭與背在水面上的模樣。將中間有凹槽的麻糬泡在黑糖薑汁中,跟牛背部留下的槽臼凹痕的模樣很像,故名。但這裡的「汶水」是從「沾辱」衍生而來,指牛沾搵在泥水裡頭打滾玩耍,轉變成「牛玩水」的意思。 回程車上有人問到粵話使用範圍「越」與「粵」互通,閩南地區古屬閩越,客家人出自揚越及南越,先秦時期皆為楚所統領,即所謂的百越。古越語乃今粵語之前身。普通話的汶[wèn]、閩南語的搵[ùn]、客家話的汶[vun55]的發音同源現象,或許可以作為一條線索。